我院历史系主任徐国利教授近期分别在《学术界》2018年第8期发表《胡适对年谱编纂的创新与继承》、《河北学刊》2018年第5期发表《郭沫若的“人民本位”史观及儒家民本思想意蕴》两篇论文。
徐国利教授长期从事中国近现代史学和史家研究,尤其是中国传统史学与中国现代史学的转型研究,出版有该方面的专著和发表系列论文,完成国家社科基金1项。
《胡适对年谱编纂的创新与继承》一文指出:年谱是中国传统传记的重要体裁之一。胡适在史学上的开创性贡献之一就是对年谱编纂作了创新和继承,撰写出《章实斋年谱》等知名年谱。他特别重视人物传记的撰写,认为传记人物的品格风范是国民教育的重要工具;而年谱是传统传记中进化最好的,最接近于现代传记。他在编纂体例、编纂思想和编纂方法上对年谱既有不少创新,又有诸多继承。其创新是继承传统基础上的创新,可谓是一种继承性创新。
《郭沫若的“人民本位”史观及儒家民本思想意蕴》一文指出:“人民本位”论是郭沫若提出的重要思想,广泛运用于史学研究、文学创作和现实批判领域。作为史学范畴的“人民本位”论,基本内涵是视人民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和历史发展的推动力,研究历史和历史人物必须以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为原则,亦可称为“人民本位”史观。郭沫若运用“人民本位”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史、先秦诸子思想和评价历史人物。20世纪上半叶,郭沫若重视将传统优秀思想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其“人民本位”史观是以马克思主义人民史观为指导,对儒家民本思想加以批判性继承的产物,有浓厚的儒家民本思想意蕴;两者在有关人民的国家和社会主体地位、人民的社会历史作用和如何衡量社会发展等方面有着诸多共同点或相似性。